山友們端午節快樂,大家敲碗的下篇來了~🥳
今年五月初,在上佳陽山的途中,除了已經知道可能取不到活水,而必須帶更多水以外,也看到快要見底的德基水庫,少見裸露地這麼徹底的河床。震驚之下也讓我們反思,原來大自然的變化,是用這樣循序漸進地方式,間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我們還有多少資源,是因為不會直接看到源頭的狀況,而毫不留意的使用著的呢?
我們在上一篇(【被百岳環抱的德基水庫 (上)】- 飲水思源系列之一),提到德基水庫是全台最高的水庫,其集水區四周都是百岳,可以說是一個位處高又深山的水庫。
這樣一個擁有眾多百岳幫忙集水的水庫,為什麼,去年到今年為止缺水這麼嚴重,而在近期幾次降雨事件中,降雨集中的程度又比其他水庫集水區差呢?
我們最後留下兩個關鍵問題:探討德基水庫背景氣候條件的特性,以及從去年夏天到目前為止出了什麼事,還記得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解答吧!
德基水庫背景氣候條件的特性
正是因為德基水庫海拔高,又處群山之間,讓它跟其他水庫相比,地形上受了一些限制:

東北季風難以到達
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如果從宜蘭沿著台七甲線開往武陵、環山方向,本來在宜蘭天氣不是很好,但經過思源埡(根據教育部字典,音ㄧㄚˋ)口後天氣突然就變好了,這絕對不是偶然,是冷季時的常態!
儘管德基水庫的集水區鄰近宜蘭,也就是東北季風影響下全台雨量集中的地區之一,但冷季時的東北季風氣流穩定、厚度僅侷限在高度約1.5公里以下;換句話說,雖然東北季風為迎風面的基隆、宜蘭地區帶來沿豐沛降水,當東北季風沿著蘭陽溪谷南下時,會被武陵四秀經思源埡口至審馬陣、南湖北山一帶的稜線所擋住,帶來的降雨大部分都只下在蘭陽溪集水區,頂多在有勝溪源頭附近有零星降雨。
東北季風不是爬不上雪山、南湖,而是連思源埡口都很難爬上!
附圖二中的冷季雲層分布衛星雲圖就是不錯的範例,是冷季常見的情況,雖然大甲溪上游與東北季風可影響之區域僅一線之隔,但大部分水氣往往還是過不了思源埡口, 天氣在蘭陽溪流域與大甲溪流域常是天壤之別。大家在拜訪武陵四秀或南湖群峰時,應該也有類似的經驗:思源以北的蘭陽溪流域布滿雲海,但以南的大甲溪流域卻沒什麼雲層。

夏季海風、較弱的西南季風也難以到達
台灣各地的降雨主要還是以夏季占多數,夏秋兩季時,三大降水來源包括颱風(或低壓)、西南氣流、午後雷陣雨(沒有前兩者時),但相較於其他水庫,德基水庫集水區西、南側高聳的大小劍稜線、白姑大山、合歡群峰也提高了西南季風進入的門檻。
夏季季風主角—西南季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西南季風空氣性質溫暖潮濕,具有較不穩定的特性,且較東北季風更為深厚,較能把豐沛水氣帶進深山。即便在沒有颱風光顧的年份,光靠西南氣流也可以補夠水。當較強的西南季風(西南氣流)帶在台灣附近,通常地面到高空3-5公里的範圍都會受其影響,使高海拔山區出現持續性暴雨。不過,若西南季風強度不夠強,也將較難深入到德基的集水區帶來顯著降水。
另一方面,地形的分布也限制了局部環流的發展。雖然在德基周邊的山頭,夏日時白天的熱力作用(※注釋一)仍會有谷吹向山頭、產生熱對流雲或降雨,但相較於其他水庫的集水區,德基水庫集水區往往都是降雨偏少的一塊,因海風難以進入大甲溪溪谷直至德基一帶補充水氣;
同理,來自烏溪及濁水溪流域的海風,會被擋在白姑至合歡群峰一帶以南;來自蘭陽溪流域的海風,會被擋在思源埡口以北;來自立霧溪流域的海風,會被擋在大禹嶺以東,使得對流系統的發展難以維持,大部分的午後雷陣雨降雨都是從別處發展後而飄來的殘餘層狀降水帶。
附圖二中的暖季雲層分布就是常見的夏日熱對流雲系分布,圖中可見,在德基水庫集水區及其外周遭的山區卻出現明顯的有/無雲層的對比,這也反映了暖季時熱對流雲系分布的普遍現象。儘管每日熱對流雲系發展的位置與分部都不盡相同,但即使是針對月份、季的衛星資料去做分析,也會得到類似的結果。
去年夏天至今年春天的情況
以下內容搭配圖三的雨量統計資料一起來看! 由上至下分別是去年七月、十二月、今年四月的月雨量分布與氣候平均值的比較。每張圖由北往南標示台灣四大水庫:翡翠、石門、德基、曾文之集水區。

夏季高壓異常偏強、西南季風偏弱、颱風偏少
去年夏天大家最記憶深刻的,莫過於一整個颱風季,都沒有強力颱風直撲台灣,大多都是水貨擦邊球,這就直接減少了很多降水來源。七月份甚至創下西北太平洋無颱風生成的紀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去年的西南季風強度也較往年弱,使得強降雨系統很難深入山區,也難怪即使平常還是有午後雷陣雨發生,德基水庫降雨還是偏少的窘境。
圖三第一行的圖就是去年七月全台雨量分布的情況(八月也類似),在完全沒有颱風及西南氣流的情況,基本上降雨都屬於午後雷陣雨,很明顯地,幾乎全台降雨都比氣候平均少(第一行右),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基不僅是四大水庫集水區中最少雨的(第一行中),整整比氣候值少了一半以上(第一行右),也比鄰近山區都還少。其實從氣候平均也可以看到,在一般有颱風、西南氣流的情況,德基的降雨就已比鄰近山區少了(也呼應上述德基的背景條件:西南季風難深入、午後雷陣雨難發展),更何況是去年夏天!
秋、初冬東北部雨勢明顯偏多,卻很難多分到一杯羹
去年10-12月在台灣東北部(尤其宜蘭、基隆北海岸)出現異常多的降水,但這些降水大部分都被擋在思源埡口以北,到不了德基水庫集水區。
我們以12月為例(圖三第二行),因為去年12月可以說是去年六月至今年五月唯一一個月份德基水庫集水區雨量較氣候值偏多(第二行右)的月份,但其實這個降雨偏多的結果是來自華南雲雨帶,絕大部分的降雨仍集中在基隆北海岸到宜蘭(第二行中),月雨量超過1000毫米的地方很多,翡翠水庫也在這個時期補了很多水源(也是這個原因使翡翠不容易缺水),其次是石門,曾文則就是名副其實的背風區(但夏天的西南季風、午後雷陣雨已補不少),而氣候值分布也可看到類似的分布特徵(第二行左),若除卻華南雲雨帶及鋒面雲帶的影響,只考慮東北季風的,那麼在思源埡口南北兩側的差異就會更加明顯,去年十月、十一月的情況正是如此,但在這邊就先不放圖了!
即便十二月降雨偏多,德基也僅比平均值高出50毫米左右的量值而已,因為這個月份本來雨量基數就偏少,所以稍微多一點看起來百分比就會偏高而已,況且前後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只有這個月份降雨稍多,還是不敷使用。
冬、春季華南雲雨帶偏少
位於地表以上2-4公里左右高空的華南雲雨帶及鋒面雲帶其實才是台灣高山在冬、春季時的主要降水來源(也是降雪來源喔!),其位處較高的高度,因此從西側移進台灣陸地時,比較不會被高山擋住,且還會被雪山、南湖等高山攔截,使得其成為德基水庫集水區重要的冬、春雨來源。但去年底至今年初,除了十二月份以外,來自華南的雲雨系統明顯偏少,也使得本來去年雨季就沒補好水的德基,更加增添缺水危機。
今年四月是春雨極度偏少的最佳範例(圖三第三行),原本氣候平均上,春雨對於中北部地區水庫的挹注是相當重要的(第三行左),包含德基水庫在內。相較於往年,德基集水區減少的量值與比例又是四大水庫之冠(第三行中、右)。
講到目前為止,相信也解答了不少大家在看德基水庫即時水情時候的疑惑。綜整一下,去年夏天至今年春天全台降雨大多偏少,尤其是能夠深入高海拔山區的水氣的減少(不論冷、暖季),加上德基的先天條件限制,此次水情更顯得嚴峻許多。即便到了今年五月底六月初,梅雨好不容易如期展開,但這幾天看下來,相較於其他水庫集水區,德基要補水還是相對不容易的!
儘管如此,蓋在如此高的德基還是有比其他水庫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有充分的水力資源可以運用。大甲溪中下游的發電廠、中小型水壩與攔河堰非常多,主要就是靠最上游、容量最大的德基水庫在進行蓄水與調節的!不過或許在氣候變遷、乾旱事件越來越頻繁出現之際,我們該思考怎麼調整用水策略、保護水源地,而上山對我們來說,就是可以看到源頭的這一切,並從己身思考自己能做什麼改變。
也謝謝大家對上一篇文的回饋,原來大家也有不少類似的體悟,小編也曾是拜訪德基附近的百岳多次以後,才慢慢發覺原來自己都在差不多同一個區域:在這條〝環德基〞、〝德基O縱〞的山稜上,我們總能看到德基水庫的一角,或是梨山、環山等部落。
雖然從每個角度看附近的山群,山形都會有點不一樣,但看來看去,它們總還是圍繞在那守護著。 會讓我覺得,每一次的體悟都是一種幸福。
※注釋一:夏季常見的午後雷陣雨,其發展機制與太陽熱力作用所激發的局部環流有關,也就是我們說的海陸風與山谷風。我們暖季時爬山,多少都有遇到午後雷陣雨的經驗,所以山界才會大多建議〝盡量把握上半天的時間結束行程〞,因為到了接近中午乃至於下午,往往不是白牆就是下雨,這些就是夏日熱力作用所產生對流雲雨系統的典型表現(關於午後雷陣雨的資訊判讀與也是我們未來會持續討論的議題)。
編按:原本在上篇文發文時間之前,模式預期本週連續幾天有強西南季風(風速上達西南氣流等級)影響台灣、為中南部帶來顯著降雨,但之後模式預報就有所調整,目前預報西南季風的強風軸並沒有那麼直朝台灣而來了,整體風速也偏弱,所以降雨會比原本上週三以前模式預期的少很多,不過本週一起,台灣整體環境仍落入西南季風的影響中,中南部還是要注意較不穩定的情況。夏至前後還有梅雨鋒面南下的可能,但預報結果尚未收斂,在此都先不多作分析了,本來也想討論西南季風大氣長河的相關議題,但還是下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