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號,有山友在社團「看見百岳之美」發佈了在合歡山日出的照片(圖一),有網友私訊詢問我們這樣的雲的現象,而山研所氣象擔當阿霞 ,在比對可見光雲圖和當天的大氣條件後,確認了照片內的雲,就是學名為『背風波動雲』(lee wave clouds),也就是俗稱的『飛碟雲』、『莢狀雲』。
這種雲,在山上看起來就好像是一直停在那邊的一個飛碟。 我們研判其成因,也是因為最近幾天(5/8-5/11),因為北方西風系統稍微靠近台灣的緣故,讓山上比較能常看到這種雲,可惜的是南邊的高壓擋得死死的,北方鋒面終究還是影響不到台灣,只有前緣的西風增強造成山上有這種背風波動雲產生。通常在山上看到這樣的雲,可能就得特別必須注意其未來的發展變化會怎樣,我們下一篇文章會再延伸介紹,但以這幾天的case來說,這樣型態的雲仍算是「善意」的雲。

我們先用5/9清晨的另一個case來說明這種雲通常在衛星雲圖上呈現怎麼樣的型態!
圖二是5/9清晨的紅外線雲圖(左)與可見光(真實色)雲圖(右),兩張圖都可以見到剛好在中央山脈主稜的東側都有一條南北狹長的雲帶分布,這雲帶並非只是偶然出現在那,或剛好是那個形狀飄過中央山脈,而是在山岳氣象中經常被提及的背風波動雲(lee wave clouds),型態上有點類似俗稱的飛碟雲、莢狀雲,在山上看就看起來好像一直停在那邊的一個飛碟。

先從左邊的紅外線雲圖說起,紅外線雲圖反映的是觀測目標地點的輻射強度,與觀測目標的溫度相關,儘管這個時刻才剛日出,可見光雲圖上還未能很清楚的辨認出台灣的山脈。 但由於山區氣溫較低,加上各山區接近晴朗的情況,我們還是可以從相較平地淺的藍色來認得出雪山群峰、玉山群峰、中央山脈主脊稜線的分布位置(可以看前後時間的動畫會更明顯,有時候這也是夜間在無法使用可見光雲圖判斷高山上天氣是否清朗時的一個方式),如圖二所標位置,而在中央山脈東側一排綠色的,就是背風波動雲,雲頂溫度約在-10~-20度左右,跟昨日早上花蓮探空資料對應,差不多是在高度7-9公里高的雲。對應到右邊的可見光真實色雲圖,也的確可以在相同位置看到一排類似透鏡狀、薄紗的雲帶分布。
而山友5/11拍的的雲,我們也抓出當天的可見光雲圖(如圖三),可以看到雖然沒有5/9號明顯(因當天高空雲層更多一些),但仍可看到有兩條(甚至更多)沿著中央山脈稜線東側的背風波動雲。在圖一中有兩條很明顯的雲帶,我們姑且將較西側的雲標註為A、較東側的標為B雲,恰巧在同一時間的衛星雲圖上也可見到有兩條在中央山脈主脊以東、相隔距離與雲寬大約相同的兩條雲,就分別是圖一中的A、B雲。

其實在山上看到這種雲的機會不會說特別少,但也是要在一些條件下才會看的到,那麼要在什麼條件下才比較容易看得到這些雲呢?又如果在山上看到這些雲,對於高山氣象判斷上能給予什麼線索或想法呢? 下一篇,我們將仔細介紹『背風波動雲』的成因,也分享更多世界各地這種雲的美照,以及山研所團隊幾年前,有幸錄下的縮時攝影,敬請期待!
圖一資料來源:羅志敏先生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2879320288954916&set=pcb.2879320402288238)